全部模型资源
  • 全部模型资源
  • - 交通工具
  • - 动物昆虫
  • - 场景\道具模型
  • - 建筑模型
  • - 植物模型
  • - 武器模型
  • - 独家资源库
  • - 科幻模型
  • - 角色动画库
  • - 角色模型
  • 知识干货
  • 导航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

Crytek
Crytek

《孤岛危机》于 2007 年发布,其画面在当时堪称惊艳,也因此对硬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 这也是如今玩家仍在调侃“能跑《孤岛危机》吗?”的原因之一。

该作的导演兼 Crytek 创始人 Cevat Yerli 曾表示,团队的目标是让《孤岛危机》“不过时”,做到“未来可期” —— 即使三年后回看这款游戏,它依然比当下的作品更漂亮。

如果你好奇 Crytek 在开发过程中经历了什么,那么你很幸运。前 Crytek 艺术总监 Michael Khaimzon 最近在 LinkedIn 上分享了一些幕后细节。

这些背后的开发故事几乎和游戏画面一样疯狂,所以我决定开始分享一些。

为了打造“史上最真实的丛林”,他们真的飞去了塔希提

 

Crytek 的开发团队位于德国法兰克福,他们的任务是:“打造史上最真实的丛林”。

Khaimzon 表示:“我们知道丛林是什么样吗?不知道。那我们就订机票去塔希提。简报很简单:研究真实丛林的运作方式,并拍摄足够多的照片用于纹理素材。”

但讽刺的是,所有拍摄的照片最终都没有被直接使用。团队最终决定采用一种极端做法 —— 为每一片植被手工建模三维纹理。

他说:“听起来简直疯狂,但这一步推动了实时图形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所以这次旅行除了拍了几张参考图外,基本就是‘无效出差’。”

不只是“好看”,而是“真假难辨”

Crytek
Crytek

此前的《Far Cry》曾因出色的丛林场景而广受好评,但这次他们觉得“手绘高光和法线贴图已经不够用了”。

当时没人用高模来表现植物。树叶是画出来的,而不是雕刻出来的。建模听起来很疯狂 —— 直到我们真的做了。突然间,我们拥有了完全可控的布局,以及完美的法线贴图 —— 每片叶子都能以不同角度反射光线。

光影模拟与材质突破:两个真正改变画面的技术

另一个让《孤岛危机》画面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光线散射”的实现。

开发者们模拟了叶片的颜色变化和阴影效果,使用顶点颜色和骨骼绑定让树叶随风摆动得更加自然,还手动调整 alpha 通道以修复远距离透明度问题。

但 Khaimzon 承认:“真正带来突破的,是高模树叶和次表面散射光照技术。”

冬日丛林概念图催生整个系列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Yerli 希望打造“前所未见”的视觉体验,于是艺术总监 Magnus Larbrant 提出了一个“丛林中的冬天”概念。

随着开发推进,常规丛林已经美得惊人,甚至达到了今天看来都算“写实级”的标准。相比之下,冰冻关卡显得有些“噱头感”,但因为已经承诺了这个设定,所以还是保留了下来。

有时候卖相最好的那个画面,并不是定义游戏的那个画面。不过,正是这个‘冻结丛林’的概念,点燃了整个《孤岛危机》系列的灵感火花。

纳米战衣并非最初设定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玩家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纳米战衣”,但它其实是在项目启动一年后才加入的设计。

原本设想中,Delta Force 特工会在游戏中穿上类似坦克装甲的超级战衣,但这一设计始终无法打动 Cevat Yerli。

于是团队尝试了早期概念中的“橡胶肌肉结构”,但仍不理想。

最终,他们做出了一个影响整个系列的决定:

去掉所有盔甲,只保留肌肉。我们要做一个像忍者一样的形象 —— 黑色、敏捷、强化过的形态。

但他们很快发现,这种肌肉模型看起来太平淡了。

于是 Crytek 邀请了一位外部概念艺术家,从全新视角重新审视这套战衣设计,最终将每一组主要肌肉群分离出来。

这是我见过最震撼的概念设计和建模成就之一。

Crytek 的艺术家们先创建了一个低模版本,利用平滑组分离各块肌肉,然后制作出精细的高模雕塑 —— 纳米战衣正式诞生。

外星科技设计:从“像素果冻”到工程美学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Crytek
Crytek

2004 年,“体素”(voxels)一度流行,但 Crytek 发现它们并不适合本作。

没有哪个 IQ 正常的种族会用一团团果冻造飞船

他们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有机+科技融合”的理念。

团队意识到,想要让外星科技看起来“先进”,关键在于“重复且平行的元素” —— 让人一眼看出这是人工制造的产物。

零重力场景的挑战:从模糊到清晰的艺术管线革命

零重力场景听起来很酷,但在开发中却极具挑战。

由于玩家可以近距离观察物体表面,原来的纹理在特写下显得“像素化且模糊”。

添加细节纹理帮助不大,因为只有贴脸才能看到;大量使用独特纹理也并不可行 —— 它不仅占用内存,还会让远处的画面显得杂乱。

于是 Crytek 推出了一项极为独特的艺术流程:

我们决定只使用可平铺的纹理来设计所有外星物体。

整艘长达千米的外星飞船及其内部空间,仅使用少量独特纹理构建。

艺术家们必须将物体拆分为明确定义的区域,每个区域都使用重复纹理进行映射。纹理的结构与流动成为设计本身的一部分。

这项限制虽然严格,但也促使团队创造出既引人入胜又具有异星风格的造型。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孤岛危机》是如何诞生的?前 Crytek 开发者揭秘背后故事次世代模型库

结语:一款改变了时代的经典之作

可以说,Crytek 成功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 打造了一款在玩家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游戏。凭借惊人的环境渲染、角色设计和机制创新,《孤岛危机》成为了游戏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座里程碑。

评论留言